由中国药理学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共同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承办的“金砖五国药品可及性论坛”于2014年7月3日在哈尔滨成功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建东研究员首先致辞,并介绍了论坛召开的背景和目的。蒋建东研究员在致辞中介绍到包括中国、俄罗斯、南非、印度、巴西在内的金砖五国卫生部长会议已经连续召开了3次,旨在促进创新高质量可负担的药品、疫苗、医疗技术的可及性,为了响应金砖五国卫生部长会议主题,本次论坛主要研讨目前药品可及性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提高可负担的、高质的、有效的、安全的药物可及性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金砖国家提供具有推广价值的政策意见和建议。
随后,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杜冠华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张莉研究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吴久鸿主任药师分别作了题为“仿制药在中国的药品可及性”、“孤儿药药品可及性研究”及“药物经济学和药品可及性”的报告。杜冠华研究员详细分析了仿制药在我国的地位、作用与可及性现状,认为促进仿制药可及性必须要重视仿制药的质量、分布、价格、流通、专利强制许可等问题,建立合理的分布格局,引入竞争机制,提供政策平台都将有助于仿制药在我国的可及性。吴久鸿主任则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对药品可及性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阐释,明确了在我国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如何利用药物经济学提高和优化药物资源配置是关键,分析认为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制药企业以及研发单位可通过合作利用药物经济学理论解决药品可及性难题。张莉研究员针对目前广受关注用于治疗罕见病的孤儿药可及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孤儿药的可及性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绝大多数罕见病尚无药物可用,已有的孤儿药也因价格昂贵、未列入医保目录、市场准入时间长、制药企业研发积极性低等原因导致在发展中国家可及性问题严重,应从加强政策支持,鼓励国家之间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入手促进孤儿药的可及性。
论坛期间,会场学术氛围浓厚,国内外代表积极讨论,这将为促进我国药品可及性激励机制的建立,推动金砖五国在药品可及性方面的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杜冠华研究员做大会报告
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蒋健东研究员致辞
大会会场
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杨宝峰院士与参会代表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