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药理学家、药物代谢研究事业的开拓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学研究室宋振玉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12月8日 3时55分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享年95岁。
宋振玉教授1915年5月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县。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助教,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任讲师。1948年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学习,后转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深造,1952年获博士学位,任美国波士顿塔夫次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副教授。在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之时,他放弃在美国的优厚生活、工作条件,冲破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回国的种种阻扰,于1954年10月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被派往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研究所)药理学研究室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曾任室主任。曾兼任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审查委员、世界卫生组织药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药理联合会(IUPHAR)药物代谢专业执委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和临床药理两个专业委员会委员、《药学学报》主编、《中国药理学报》、《国外医学药学分册》编委、《Drug Metabolism Reviews》 及《J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编委。
宋振玉教授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系统地进行药物在体内过程研究的药物代谢专家,开创了我国药物代谢研究事业。1957年发表的论文《三价葡萄糖酸锑铵和酒石酸锑钾的毒性及注射后锑的吸收、分布和排泄》,是我国药物代谢研究领域的第一篇论文。其后,又在我国最早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应用于药物代谢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他亲自指导科研人员成功建立了抗疟药青蒿素及其活性衍生物青蒿琥酯和蒿甲醚的放射免疫分析法,解决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环节。1989年“抗疟新药—青蒿琥酯”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宋振玉教授从事过大量中药及合成药的研究。他观察到预服人参可抑制温度刺激对肾上腺-垂体-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建立了抗关节炎药物的实验模型,开创了抗炎药物研究的新领域。在对五味子研究中,通过对合成的40多个乙素类似物筛选,发现并研发了联苯双酯,现已广泛用于慢性迁延性肝炎的治疗。该药获得第35届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质奖等奖项。
1979年始,《药学学报》复刊,宋振玉教授担任主编,使“学报”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权威刊物,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中国优秀期刊奖”、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授于“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证书等荣誉。
宋振玉教授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十分注重培养科研人员的工作方法和科研能力。多年来为国家培养的药学人才,已成为药理学学术带头人和骨干,遍布海内外。他潜心科研、精益求精,主编《药物代谢研究—意义、方法、应用》、《当代药理学》、《中草药现代研究)》等,参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等著作。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1983年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他的名字已载入《中国名人词典》。
宋振玉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药理学家,是我国药物代谢研究事业的开拓者。他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为之奉献一生的科学事业。他学风严谨、为人正直、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惊悉宋振玉教授不幸逝世,杜冠华理事长代表中国药理学会发去唁电,向宋教授的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
中国药理学会办公室
2010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