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容常在 风范长存——深切缅怀刘干中教授
张永祥,杜冠华,李学军
(中国药理学会,北京 100050)
2021年7月31日,我们得到刘干中教授已于2021年7月13日去世的消息,非常悲痛,也感到很突然。在我们的印象里刘干中教授的身体一直挺好,年纪大了还经常打门球,锻炼身体。虽然2006年8月发生过一次心梗,但因治疗及时,很快就恢复了,没有造成心肌损伤[1,2]。后来活动渐渐少了,但精神一直很好,思维清晰,言语清楚,乐观开朗,去看望他时总是见他坐在书桌旁,面前放着笔记本电脑,一直在为国内多个学术期刊修改英文稿件,另外也上网查阅资料、收发电子邮件。令人感到非常难过的是我们没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去送他最后一程。林志彬教授在微信中写到,“刘教授对学会贡献很大,特别是学会的外事工作。他一个人悄悄地走了……”,反映了大家悲痛的心情和充满思念和遗憾的心境。

刘干中教授晚年在北京市朝阳区北亚医院居住和生活
一、为药理学及新药研究奋斗一生,功绩卓著。
刘干中教授的祖籍是湖南省,但他于1926年8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汉口市。1934年随家人移居天津市,小学和中学就读于天津耀华学校。1945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在医学预科班学习,1948年考取北京协和医学院,1949年在燕京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其后继续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1951年夏参加了北京市抗美援朝手术队,到长春陆军18医院担任外科实习医生,为志愿军伤员治病,因成绩突出,荣立了三等功。1952年4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开城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担任英文翻译。1953年7月达成停战协议后,被分配到汉江口监察小组继续做翻译工作,不久又被调到中立国监察委员会从事会议记录的翻译。1954年4月回到协和医学院,被分配到教育处担任科员。1956年党中央号召知识分子归队,刘干中教授因未完成临床课程的学习,所以选择了到药理系工作[1-3]。
1957年,刘干中教授跟随时任协和医学院药理系主任的周金黄教授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从事防化医学及抗毒药物研究。按照周金黄教授的安排,开始学习电生理学以及研究技术。1958年初下放到上海市浦东金桥乡劳动,担任下放干部小组组长,参加农业劳动,在这段时间里学会了很多农活,经受了锻炼。1958年10月回到实验室,继续从事防化医学和抗毒药物研究。他与同事们一道白手起家、隐姓埋名、拼搏奉献、开拓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1986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得了我国首个科技进步特等奖,刘干中教授是主要贡献者之一。1964年夏参加了解放军总后勤部组织的三防医疗队,担任副队长,开展专业培训活动。刘干中教授是我国防化医学的早期研究者和开拓者,为我国防化医学及抗毒药物研究事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3]。
1974年,刘干中教授参加了军事医学科学院首期为期8个月的西医学中医学习班,因成绩优异,结业后被留在学习班,担任第二、三期辅导教员。同时跟随儿童医院几位老中医抄方进行临床实习。在此过程中,他亲身感受到了中医药独特的疗效,认为应当加强对中医药学的研究,一方面改进临床研究,总结并细化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另一方面对中药进行药物学和药理学研究,探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有效成分,这样也能反证说明中医理论[1]。1978年,在周金黄教授的大力倡导下,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了中药研究室,刘干中教授担任研究室主任,开始了他中药药理研究的生涯。1984年,刘干中教授调到中日友好医院工作,担任临床医学研究所药物药理研究室主任。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系统研究了党参及其活性成分对中枢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及作用机理,并进行了党参水煎剂对正常志愿者学习和记忆功能作用的临床研究。此外,还研究了多种经典补益中药对中枢学习记忆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1-3]。另一方面,他和周金黄、王建华教授等药理学前辈一道,积极倡导和推动中药药理学研究。1984年,筹建中的中国药理学会在江西九江举行了第三届全国药理学学术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药理学会首届理事会,同时决定成立几个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为推动我国中药药理学事业发展,中国药理学会批准成立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并决定于1985年召开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全国学术会议。1985年10月22-26日,第一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王建华教授当选主任委员,刘干中教授当选副主任委员。为促进中药药理学学术交流,他与周金黄、王建华、邓文龙等教授一起,创办了《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此外,为及时介绍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1990年8月在兰州举行的第三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期间商定,出版《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丛书,并于1991年成立了由周金黄、刘干中、王建华、廖家桢和陈可冀等专家组成的丛书编辑委员会,确定了“共同促进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与深化”的编辑出版目的。1992年,《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丛书第一册正式出版,主编是周金黄和刘干中教授。为对外介绍我国中药研究的进展,1991年刘干中教授和周金黄教授联合主编出版了英文专著“Recent Advances
in Chinese Herbal Drugs”。此外,应外文出版社邀请,他于2003年与徐秋萍、王台教授联合主编出版了一本英文版的中药基础知识“The Essenti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1,2,4-6]。
刘干中教授是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他积极倡导以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为促进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与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1994年2月19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邀请了季钟朴、祝谌予、尚天裕、谢竹藩、吴咸中、刘干中、侯灿、沈自尹、吕维柏、张之南、陈可冀、危北海、姜廷良、李连达、郁仁存、陈士奎、史载祥等近20位著名中西医药学专家在北京西苑饭店举行了座谈会,座谈会由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常务副主编陈维养教授主持,主题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迎接21世纪的到来。刘干中教授在发言中对我国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进程和形势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研究中药药理学的学术观点。他指出:“我国中药药理学经历了播种耕耘(20年代~40年代),破土出苗(50年代~70年代)和抽枝生叶(80年代~90年代)时期。虽然发展可观,但仍处于幼稚时期,还待茁壮成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三种药理学即传统中药学、现代药理学和现代中药药理学,会同时并存而且互相取长补短。对中药药理学来说,就是要继续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传统中药理论,给以明确的说明,以形成系统的现代的中药药理学。这个新的理论应能说明中药的药性、单味药的药理作用、方剂的药理作用和配伍,以及单味中药和方剂在有机体内的运转和转归等。中药药理学家应与植物化学家合作,研究确定单味中药和方剂的有作用的活性物质(单一化合物或有效部位),以及这些物质的作用机制,以明确中药和方剂的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药理学应该与中药药剂学合作,改进中药剂型,使之服用更方便、更有效、体积更小。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结果,应能丰富现代医学的理论。比如,中医辨证施治的观点和方法,是中医看待疾病的整体观的重要体现。所以,中医通常是以方剂治病。西医常常只注意病灶,消除了病灶就基本上完成了治疗。而中医辨证施治,不仅消除病灶,而且纠正由于病灶引起的全身一系列其他系统和脏器功能的失常。所以,有时中药并不一定直接消除或抑制病灶,但由于纠正和调整了机体各系统功能的失常,从而治好了疾病。在这方面,有待做更多的实验,以说明一个中药方剂中的各个药,如何对各种脏器功能起到纠正和调整的作用。以上很多工作都需要有植物化学家、临床学家以及其他一些专家的合作。这就需要中药药理学家的主动和努力[7]”。刘干中教授20多年前提出的关于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学术思路,至今对中药药理学研究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左起刘干中、王振纲、周金黄、王建华、金有豫)
刘干中教授与周金黄教授等药理学前辈合影
二、推动中国药理学会建设与发展,倾心奉献。
刘干中教授是中国药理学会的首任秘书长。中国药理学会的前身是中国生理科学会的药理专业组。1956年7月,在第13届中国生理学会会员代表会议上宣布中国生理学会更名为中国生理科学会,刘思职(生化)任理事长,赵以炳(生理)、周金黄(药理)、杨恩孚(营养)、刘永(病理生理)任副理事长,金荫昌任秘书长,下设6个专业组,包括药理专业组。1979年9月在成都举行的全国药理学术会议上正式成立了中国生理科学会药理学会,张毅、金荫昌、宋振玉当选为名誉主任委员,周金黄为主任委员,周廷冲、丁光生、吕富华为副主任委员。1984年9月,在江西九江召开了第三届全国药理学学术会议上,选举产生了中国药理学会首届理事会,由周金黄教授任名誉理事长,王振纲教授任理事长,王建华、王浴生、叶雨文、李家泰、邹冈、宋书元、谭友庄教授任副理事长,刘干中教授担任秘书长[4,5,8]。
1984年7月30日至8月3日,“第9届国际药理学术大会”在英国伦敦巴比坎艺术与会议中心举行。这次大会对于即将成立的中国药理学会来讲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参加这次大会的国家和地区共67个,参会代表4 500人,是一次较大规模的国际药理学术大会。参加此次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有王振纲、刘干中、胥彬、韩济生、邹刚、吴景时等9位正式代表,另有香港代表4人、台湾省代表17人。8月1日下午举行了国际药理学联合会(IUPHAR)会员国代表大会,到会代表约200余人,会上表决通过了中国药理学会成为IUPHAR正式会员。8月4日IUPHAR秘书长AM Barrett正式通知我会,即日起中国药理学会为IUPHAR正式会员[9]。这是中国药理学会走向国际、参与IUPHAR事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国际合作等国际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意义重大。为此,代表中国药理学会参会的专家们做了充分准备,这些专家不仅在药理学科研中做出了成绩,而且英语都很好,尤其是刘干中教授,不仅英文基础好,更担任过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的翻译,而且在当翻译期间自学过英语速记,能够达到每分钟记录120个~130个单词的速度。到会后我国专家积极与IUPHAR领导、各国代表等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宣传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中国药理学科研与教学快速发展等新风貌,为中国药理学会能够在表决中顺利获得通过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动中国药理学会国际发展、促进我国药理学科技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一直是我国药理学前辈的愿望和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自1984年中国药理学会成为IUPHAR正式会员以来,学会理事会一直为能够在中国举办世界药理学大会而积极准备。刘干中教授在积极与IUPHAR以及其它国家药理学会的沟通与交流、组织我国药理学科技人员参加国际药理学大会、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自1984年第9届国际药理学大会开始,中国药理学会每届都组织国内药理学科技人员参会,并积极争取报告的机会。第10届国际药理学大会于1987年8月23~28日在悉尼举行,经国家科委批准,中国科协组织中国药理学代表团参会,团长为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王振纲教授,副团长由中国药理学会秘书长刘干中教授和中国科协国际部穆晓枫同志担任,代表团秘书长为张均田教授,司库为金有豫教授。团员共61人,其中51人来自中国大陆,较第9届参会代表(9位正式代表)明显增加[10]。第11届国际药理学大会于1990年7月1-6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中国药理学会派出代表团参会,我国有61篇论文被大会接受,参会的中国科学家百余人,分别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欧美及澳大利亚[11]。
中国药理学会连续组织过三次申办世界药理学大会的举办权,刘干中教授是申办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并三次代表中国药理学会在会员国代表大会上做申办陈述报告[2]。第一次申办是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11届国际药理学大会期间,未能获得成功。据林志彬教授回忆,第二次申办是199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12届世界药理学大会期间,王振刚、刘干中、张均田、林志彬教授代表中国药理学会在IUPHAR会员代表大会上陈述第14届世界药理学大会的举办权,中国药理学会以微弱的差距位居投票结果第二位。中国药理学会认真总结了经验,决定于1998年7月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13届世界药理学大会上再次申办,回国后即可开始了筹备工作。为吸收年轻人参加筹备工作,同时也为了培养年轻人,我们有幸在张均田、林志彬、刘干中等教授的指导下参加了筹备工作。经过认真细致的筹备,中国药理学会组织了由张均田、林志彬、刘干中、李学军、张永祥组成的申办小组,参加了1998年7月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13届世界药理学大会。到会后申办小组按照事前的分工,积极开展与IUPHAR执委及各国药理学会的沟通、联系和交流,积极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中国药理学研究进展以及北京的风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会议期间举行的IUPHAR会员代表大会上,刘干中教授代表中国药理学会以PPT的形式,做了10分钟的陈述发言,他流利的英语和清晰、生动的介绍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参会代表,为此次申办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刘干中教授对世界药理学大会、申办相关工作以及IUPHAR的情况等都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经验非常丰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药理学会在IUPHAR会员代表大会上获得高票通过,获得了2006年在北京举办第15届世界药理学大会的举办权。

(左起为李学军、张均田、William
W. Fleming、刘干中、林志彬、张永祥、吴镭)
中国药理学会申办世界药理学大会成功后与新当选IUPHAR主席William W. Fleming合影
如同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是我国体育界的大事、喜事,中国药理学会获得世界药理学大会的举办权是我国药理学界的大事和喜事,老一辈药理学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大家非常激动、欢欣鼓舞!这也是中国药理学会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推动我国药理学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此次申办工作,我们增长了知识和经验,看到了刘干中教授等前辈在与外国专家接触和交流时所秉持的热情友好、不卑不亢、坚持原则、幽默灵活等态度,以及在参加IUPHAR活动及处理国际事务时总是首先进行商量,然后认真、细致地做好充分准备的工作作风。在中国药理学会正式成立之前,刘干中教授就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并承担一些学会的工作,中国药理学会正式成立后担任了首任秘书长,自1989年至1997年,连续担任了两届副理事长,为学会建设与发展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尤其是在外事工作及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离任后一直关心着中国药理学会的发展,并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和工作,为中国药理学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干中教授1995年荣获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创始人贡献奖”[6],1999年荣获首批“中国药理学会发展突出贡献奖”[12],2005年荣获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功勋奖”[6]。
(前排左起为杜贵友、范礼理、楼雅卿、林志彬、刘干中、丛铮、刘景生、茹祥斌、廖福龙;后排左起为赵晓丹、李学军、杜冠华、张永祥、赵颖)

2014年刘干中教授与中国药理学会部分老专家在一起
三、高才大德谦逊坦荡的大师风范,永为师表。
刘干中教授学术造诣深,知识面广,英文水平高,专业理论知识非常扎实。他从小爱学习、兴趣广。在天津耀华学校学习时,就一直用心地读书,考试成绩在全年级80名左右同学中保持前10名以内??既胙嗑┐笱Ш笱案优ΑQ嗑┐笱敌醒】沃?,除主修课外,还必须选一门文科课程。刘干中教授选过心理卫生、美国史、北京地理等课程。另外每学期还必需选一门体育课,他在燕京大学读书的三年中选修了所有的球类课,包括足球、篮球、排球、垒球和羽毛球,以及体操。此外,还抽时间参加一些文艺、音乐以及社团等课外活动,学习兴趣非常广泛。1948年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入学考试时,燕京大学医学预科班近40人只有16人考取??吹贸隼矗醺芍薪淌诖又行⊙У酱笱б恢笔?span>“学霸”级的学生,为他以后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就像刘干中教授自己所总结的,“在耀华学校和燕京大学的这些年的学习中,使我在知识上打下了基础,在学习能力上得到了培养,在身体上也得到锻炼,也体验到一点社会活动。这为我今后的医学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
刘干中教授工作能力强,遇事不急不躁,沉着冷静。在跟随刘干中教授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他处事冷静、举重若轻的特点。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可以说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既有成功和辉煌,也有波澜和跌宕。在他11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跟随母亲生活长大,知道世道艰难,懂得珍惜,因此上学时非常用功、努力学习。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期间参加了抗美援朝手术队,荣立过三等功,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担任停战谈判代表团的翻译,经历过战场和战火?;毓笤谛鸵窖г鹤龉姓芾砉ぷ?,知识分子归队后又开始从事药理学研究。调往军事医学科学院后开始从事防化医学及抗毒药物研究,后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担任下放干部小组组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被下放到贺兰山下的劳动学校劳动了两年半,他乐观向上,认真工作?;乩春蟛渭恿宋餮е醒鞍啵即邮轮幸┮├硌а芯?,1984年调往中日友好医院继续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但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以饱满的热情认真投入,踏踏实实地去做,从不叫苦,也不计较个人得失。刘干中教授在谈到他的体会时讲到“一个人要面对现实、面对各种情况,包括困难和挫折,有失必有得,而有得也会有所失。不用后悔,而要总结经验,奋力前进。对待任何工作都应该努力、认真负责地做好”。他的话对后辈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使我们认识到正是他正确的人生观和丰富的经历,培养和锻炼了他的工作能力和稳重坚毅的工作作风。
刘干中教授尊敬和团结同志,在工作中善于与同事合作,不争名争利,甘当配角。他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时,与同事们合作获得了多项成果奖,其中于1986年获得的我国首个科技进步特等奖,他既是贡献者也是资料的整理者之一,甘愿奉献,不计较个人排名和得失。对待学会工作总是尽心尽力,无私奉献,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风范。刘干中教授为人谦逊,待人诚恳。即使是对晚辈也总是以礼相待,和蔼可亲,从不居高临下,我们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任何拘束感。刘干中教授乐于助人,我们都知道求他帮忙做事不难,比如请他帮助修改论文、修改英文文章等,他总是会答应,而且还会很细致地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改。2020年3月,我们收到美籍华人药理毒理学家汪成康先生夫人辗转打来的电话,说汪先生为了促进我国药品监管体系的建设,计划编写一本中文书,介绍美国FDA药品监管体系的发展历程,供我国相关人员参考。但汪先生因病去世,没能完成。他夫人康墨女士按照他的愿望,花费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书稿的撰写,即将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希望我们为本书做个序,并进行推荐。汪先生是周金黄、刘干中、张均田、林志彬教授等前辈的好朋友,他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来到中国,积极协助中国药理学会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支持中药现代研究,并在刘干中教授的陪同下到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等参观调研,积极提出建议。我们看了该书的样稿,名称为《FDA风云史——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管的台前幕后》,重点介绍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管法规体系的建设和FDA的发展历史,很有参考价值。我们想为该书做序最合适的人应该是刘干中教授,跟他商量的时他一如既往地欣然答应了,只是希望我们能给他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另外我们还请林志彬教授为本书写了推荐语。该书已于2020年10月正式出版。此外,刘干中教授做事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正像他自己所讲的那样,“做科研固然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在政治上更应如此”。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对待事情总是会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对发现的问题也会直截了当地指出来,处事公道公正。因此和刘干中教授一起工作,我们感到深受教益、非常愉快。
刘干中教授的离去,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敬仰的师长?;叵牒土醺芍薪淌谙啻Φ哪切┧暝潞褪惫?,他的音容笑貌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让我们感到非常温馨、亲切和快乐,但挥之不去的怀念和难过总是萦绕心头,令人百感交集。时光如水,一刻也不停歇地在悄然流逝,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前行。前辈的经历和经验告诉我们,人生的旅程不同于时光行进的路线,不是一条始终向前的直线,而是会有弯曲、盘旋、后退或上升、下降。因此,在前行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停下来,静静地回顾和思考一下曾经遇到的人和事,往往会增长新见识、产生新感悟、获得新动力,更加明确前行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如此,并不会耽搁时间,却会走得更快、更踏实。
尊敬的刘干中教授,我们永远怀念您!

2020年1月14日,王昌恩(后左)、张永祥(后中)、杜冠华(后右)到北亚医院
看望刘干中教授时合影
参考文献
[1]刘干中. 用心学习
努力工作 经受锻炼. 生理科学进展,2009,40(3):193-196.
[2]刘干中. 我与药理学结缘. 见林志彬主编. 嘉言懿行——老一辈药理学家讲述自己的故事,第1版,2007:109-115.
[3]LIU
Ganzhong(刘干中). An Outstanding Pharmacologist on Chinese
Tonic Drugs,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2000,6(3):229.
[4]王浴生. 回顾筹办中国药理学会成立艰辛而顺畅的经历.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5,29(5):674-675.
[5]林志彬. 回顾20世纪中国药理学的发展历程. 医药导报,2008,27(1):1-4.
[6]张永祥. 传承创新
开拓前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5,29(5):746-751.
[7]专家论坛. 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迎接21世纪的到来(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 (7):388-389.
[8]刘干中. 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祝词.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5,29 (5):678.
[9]王振纲,刘干中,吴景时. 第九届国际药理学术讨论会简介. 药学学报,1985,20(1):76-78.
[10]本刊讯. 中国药理学代表团参加第10届国际药理学大会情况报导.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88,(1):34-36.
[11]王浴生. 第十一届国际药理学联合会大会简况.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第,1991,13(1,2):70.
[12]“中国药理会发展突出贡献奖”.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5,29(5):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