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网络药理学与人工智能”学术大会于2024年11月23日-25日在上??萍即笱Щ嵋橹行穆≈卣倏??;嵋橛芍泄├硌Щ嵬缫├硌ёㄒ滴被幔ê蠹虺谱ㄎ幔?/span>上海市药学会、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及上海市药理学会联合主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上??萍即笱庖呋а芯克?、上海市中药化学生物学前沿研究基地、中国药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中药学院和中药研究所联合承办,上海市药学会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上海市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药分会、上海市科创启明星协会、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生物医药分会协办。本次会议共设立2场主旨报告和3场大会报告的专场,共含10个主旨报告和20个大会报告。
大会开幕式于11月24日上午举行,由专委会委员曹永兵教授主持,专委会主任委员伯晓晨研究员、上??萍即笱庖呋а芯克?/span>杨海涛教授、上海市药学会理事长陈红专教授、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发展处聂爱国副处长分别进行了致辞,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张永祥研究员作了讲话。嘉宾们对各自所在单位及所属部门在网络药理学及人工智能研究应用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网络药理学、人工智能、数智中药等多个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了分析,作出了系列指示,为网络药理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发展,共同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幕式后,所有与会代表进行合影。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研究员作了题为“多学科交叉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AI技术若干进展和发展趋势”的报告,展示了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介绍了AI技术在新药研发、疾病检测及智能诊疗中的应用,探讨了多学科交叉如何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并总结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若干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教授作了题为“中医药防治癫痫新思路新策略研究——从网络分子基础到复方多维调控”的报告,详细阐述了癫痫的病因病机及最新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的防治策略,报告了团队利用生物信息学、多组学测序、光遗传学、神经示踪和电生理等前沿技术,深入解析不同病因引发癫痫的网络及分子机制。以上2个主旨报告分别由中国药理学会监事长李学军教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葛广波研究员主持。
接下来,由海军军医大学现代中药研究中心主任张卫东教授作了题为“AI驱动的中药复方研究新范式”的报告,将系统生物学与网络生物学方法引入中药复方研究,建立了基于整体观的研究策略,并在大会上倡导建立国家级中药复方信息数据库,以解决数据孤岛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伯晓晨研究员作了题为“以复杂对复杂-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药理学的探索”的报告,系统总结了网络药理学的发展历程、AI赋能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以及课题组近期的研究成果:药物-靶标关联关系预测、药物反应预测等,着重突出了网络药理学在分析药物-方剂与疾病-证候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为中医药学原理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策略与工具。中国药理学会副秘书长兼党委副书记、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周文霞研究员作了题为“基于人工智能的疾病共性通路发现和药物筛选”的报告,介绍了AI技术在药物早期发现阶段的应用,特别是在药物靶点发现与确证、蛋白结构预测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还探讨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并强调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以上3个主旨报告分别由上海市药理学会副理事长邓中平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副所长吴晓俊研究员和上海市药学会药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沈晓燕教授主持。
在24日下午,大会分别设立了3个分会场,共有20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10位专家进行了主持。大会报告(一)中首先由中国药理学会书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杜冠华教授作了题为“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与问题分析”的报告,介绍网络药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药物筛选技术的发展、药物作用靶点及机制研究、模型与筛选方法研究。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生物医药分会会长李斌教授作了题为“调节性T细胞与个体化免疫疗法”的报告,聚焦于调节性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细胞特性开发个体化免疫疗法,同时探讨了这些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以上2个报告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吕嵘教授主持。接下来,专委会常务委员任峰博士作了题为“从算法到临床验证:生成式AI赋能药物研发”的报告,探讨了生成式AI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从算法开发到临床验证的全过程,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加速药物研发流程并提高效率。专委会常务委员范骁辉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单细胞时空组学的中药现代研究—技术挑战和研究策略”的报告,探讨了单细胞时空组学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有助于研究者在单细胞水平上理解中药成分的作用机制和药效,以及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精确调控药物作用。以上2个报告由南华大学药学院的陈临溪教授主持。接着由上海市免疫学会理事长储以微教授作了题为“免疫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免疫细胞在药物递送中的作用机制、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以及这些系统在临床前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情况。中国药科大学的梁艳研究员作了题为“基于代谢网络调控的中药作用靶标研究”的报告,该报告聚焦于中药作用靶标的代谢网络调控,探讨了中药成分如何通过影响代谢网络来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发现和验证新的中药作用靶标。以上2个报告由上海市中药化学生物学前沿研究基地副主任栾鑫研究员主持。接下来,由专委会委员陈启龙研究员作了题为“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药理学的精准研究及应用”的报告,强调了利用大数据来识别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预测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优化药物组合?;瓶蒲Ъ扑阌蜃芫?/span>李寅作了题为“盘古大模型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实践及AI4S平台探索”的报告,介绍了利用大模型和AI技术来加速药物发现过程,包括药物设计、筛选和优化等环节,并讨论了AI4S平台在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潜力和挑战。以上2个报告由专委会委员兼副秘书长韩露副研究员主持。
大会报告(二)中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陈洛南研究员作了题为“动态网络标志物与AI赋能的药物筛选”的报告,提出了“网络标志物”新方法应用于疾病诊断和预后,并介绍了团队利用AI技术克服了区分疾病样本和正常样本的分子生物标志物覆盖率低和假阳性率高的问题,确定了基于多维数据复杂疾病的网络标志物及动态网络标志物筛选方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程肖蕊研究员作了题为“网络药理学分析启发的七福饮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研究”的报告,介绍了网络药理学对七福饮防治AD作用靶点和活性物质发现的启示,用实例展示了虚拟预测与实验验证、早期筛选与后期确证、计算辨识与分子、细胞、整体动物研究等干湿结合的药理学研究范式。以上2个报告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黄河研究员主持。接下来,专委会常务委员刘艾林研究员作了题为“基于网络邻近法的抗病毒药物发现与机制探讨”的报告,通过分析病毒蛋白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识别关键的抗病毒靶点,并探讨了这些靶点在病毒生命周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设计和优化抗病毒药物。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副院长昌军副研究员作了题为“表型组研究——中医药发展的新契机”的报告,强调了通过利用表型组学技术来揭示中医药的疗效机制,以及对这一领域如何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以上2个报告由上海市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程晓东教授主持。接着由专委会委员宓现强研究员作了题为“微全流控芯片——未来医学的变革性技术”的报告,介绍了通过微型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在固体芯片表面构建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实现对蛋白质、核酸等特定目标对象的快速、准确处理和检测。专委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吕海涛教授作了题为“功能代谢组学:面向复杂疾病精准诊疗的多模态交叉分子科学策略”的报告,介绍了质谱的功能代谢组学的理论内涵与方法技术体系,及其在发现与解析具有生物医药转化价值的小分子代谢物的新功能中的应用。以上2个报告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徐汉辰教授主持。
大会报告(三)中由专委会常务委员寇俊萍教授作了题为“网络药理学结合代谢组学技术探索生脉制剂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的报告,介绍了运用网络药理学结合代谢组学技术来预测生脉制剂的潜在靶点,并分析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效物质基础。专委会委员兼副秘书长项荣武教授作了题为“基于深度学习和分子动力学技术探讨麻黄汤治疗流感的潜在活性成分研究”的报告,介绍利用深度学习和分子动力学技术预测麻黄汤中抗流感的活性成分,并通过对这些成分进行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验证了它们的抗流感活性。以上2个报告由安徽中医药大学科技处汪天明教授主持。接下来,由专委会常务委员刘庆山教授作了题为“网络药理学指导的西藏胡黄连通过HDAC3调节小胶质细胞炎症和乳酸化促神经再生研究”的报告,主要探讨了西藏胡黄连通过影响HDAC3调节小胶质细胞炎症和乳酸化途径来发挥其神经?;ぷ饔?。专委会委员张阔教授作了题为“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小柴胡汤调控表观遗传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的报告,介绍了小柴胡汤通过影响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的表观遗传修饰来调节抑郁相关基因的表达,揭示了小柴胡汤在抗抑郁治疗中的分子机制。以上2个报告由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刘新华研究员主持。接着由专委会常务委员贺福元教授作了题为“中药超分子“物质单元”表征及其网络拓扑动力学与热力学的稳定性研究”的报告,探讨了中药超分子“物质单元”的印迹作用,该作用受生物网络动力学控制,并存在浓度作用平衡常数的稳态点。专委会委员陈健副研究员作了“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医药有效成分特色与创新研究”的报告,介绍了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活性成分筛选、药物重定位、中药配伍机制探索及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阐释等方面。以上2个报告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王平研究员主持。
25日上午进行了主旨报告与闭幕式环节,由专委会常务委员刘建勋研究员作了题为“气血理论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报告,强调了以临床为导向的中医理论研究模式,建立多组学结合的中药复方研究体系,以阐释其作用机制。专委会委员李洪林教授作了题为“数智岐黄2.0”的报告,介绍了我国多个代表性中医药大模型的研发现状,并详细介绍了“数智岐黄”,展示了其在文献数据挖掘和临床智能诊疗方面的优势。以上2个报告由专委会常务委员吴春福教授主持。接着,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段大跃教授作了“人工智能时代的表型组学研究”的报告,强调了循证医学在中医药临床决策中的重要性,提出建立新的临床表型大数据的建议,以推动个体化精准医学的发展。上??萍即笱?/span>杨光研究员作了题为“DNA-Encoded Chemical Library of Natural Products(nDEL)”的报告,探讨了生物医药研究中配体发现的难题,并引出DNA编码天然产物库(nDEL)技术。该技术在针对多个疾病靶点的新药发现上展现出极高的筛选效率,具有良好的新药开发前景,尤其对中药活性分子发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以上2个报告由上海市药学会药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黄敏研究员主持。天士力国际基因网络药物创新中心王文佳博士做了题为“数智本草大模型结合的中医药研发创新发展”的报告,该报告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药分会主任委员张彤教授主持。最后,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许家佗教授的主持下,由刘建勋研究员、李洪林教授、段大跃教授、杨光研究员、王文佳博士五位报告嘉宾组成,进行了圆桌论坛讨论,大家围绕大模型在传统与现代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困境进行了热烈而有益的讨论。
最后,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丙龙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简短总结,大会在一片热烈持久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此外,在本次大会期间,还举行了“数智中医药创新联盟”启动仪式、“数智本草专题研讨会”、“首届数智中药青年科学家创新转化论坛暨第六期‘星质生产力’创新转化论坛”、青年论文报告会和网络药理学培训班。
本次大会,充分研讨了网络药理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加强了学科交叉,有利于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

专委会委员曹永兵教授主持开幕式,专委会主任委员伯晓晨研究员、上??萍即笱庖呋а芯克ぱ詈L谓淌?、上海市药学会理事长陈红专教授、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发展处聂爱国副处长分别进行致辞,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张永祥研究员作讲话。

陈凯先院士、陈忠教授、张卫东教授、伯晓晨研究员、周文霞研究员作大会主旨报告(一)


杜冠华教授、李斌教授、任峰博士、范骁辉教授、储以微教授、梁艳研究员、陈启龙研究员、李寅作大会报告(一)


陈洛南研究员、程肖蕊研究员、刘艾林研究员、昌军副研究员、宓现强研究员、吕海涛教授作大会报告(二)


寇俊萍教授、项荣武教授、刘庆山教授、张阔教授、贺福元教授、陈健副研究员作大会报告(三)

刘建勋研究员、李洪林教授、段大跃教授、杨光研究员、王文佳博士作大会主旨报告(二)

许家佗教授主持圆桌论坛,刘建勋研究员、李洪林教授、段大跃教授、杨光研究员、王文佳博士进行圆桌论坛讨论

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丙龙作大会闭幕总结
(中国药理学会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于莹、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尹浩供稿)
中国药理学会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
2024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