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25日,由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八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胜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承办,北京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协办。大会以“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为主题,除主会场外设制“新药研发与临床合理用药”、“多学科交叉与未来制剂”、“干细胞药物研发的机遇和挑战”三个分论坛,邀请多位相关部委领导、院士、专家和学者出席会议并做专题报告,此外,大会还设置了青年学术论坛,为广大临床药理学从业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来自全国各省市高校、研究院所、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等600余位专家、学者线上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崔一民教授主持。中国药理学会张永祥理事长首先为大会致辞,张理事长充分肯定了专委会自成立以来作出的重要贡献并重点介绍了过去三年专委会主办和承办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科普活动,强调专委会积极推荐我国青年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参编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科技评估报告等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张理事长殷切希望我国广大临床药理工作者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姜辉教授代表本次大会承办单位致辞,姜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进健康中国作出重要部署,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已成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决定性力量,临床药理贯穿医药创新和临床应用全周期,在推进新药研发、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完善国家新药审评和药品监管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姜书记强调临床药理是连接基础和临床的关键桥梁,是承载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推动转化的重要平台,希望广大临床药理工作者立足优势,凝练重点领域和方向,以学科交叉融合与转化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打造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学科交叉融合新高地,解决国家医学科技创新卡脖子和前沿问题。最后崔一民教授受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名誉所长李家泰教授委托,对全国临床药理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感谢和问候。

主会场由崔一民教授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昭前教授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院士以“创新研究与转化”为主题进行报告,强调“创新思维”对前沿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并结合长期宝贵的科研经验总结了在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调控重大疾病的始动因素、早期预警分子与治疗靶点、医工交叉、细胞治疗、基因编辑、数字药学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国际合作司毛振宾教授围绕“树立药品监管科学理念,推进创新药物研发高质量发展”主题,从“新时代新形势,呼唤药品监管科学新理念”和“新机遇,树立药品监管科学新理念”两个方面深入剖析推进药物研发高质量发展要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建平教授就“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的综合管理及新药研发”进行报告,全面介绍了慢性心衰加重患者的临床评估、规范化抗心衰的药物治疗和综合管理等。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院长杜冠华教授以“神经退行性疾病及防治药物研究”为主题,系统概述了该领域各类治疗药物开发的研究历程,指出“核心靶点无药物、治疗靶点局限、无药物调控”的研发困局,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指导和展望??寡酌庖咭┪锝逃恐氐闶笛槭遥ò不找娇拼笱В┲魅挝何敖淌谖啤傲俅惨├硌г诟咧柿糠⒄怪写笥凶魑敝魈?,强调在药物临床研究中需全面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随病程变化规律与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寻找合理的临床终点尤其是替代终点、探寻新生物标志物及药物新靶点对于提升我国新药创制具有重要意义。
“新药研发与临床合理用药”分论坛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泽源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菁教授、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毕惠嫦教授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波教授主持。魏伟教授为分论坛致辞并做会议总结,魏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临床合理用药是临床药理学的本质,助推新药研发是临床药理学的核心。他勉励各方临床药理学工作者再接再厉,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我国创新药物研发做出更大贡献。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张玲玲教授从细胞免疫治疗的发展现状、已经开发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细胞免疫治疗的趋势及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就“细胞免疫治疗推动新药创制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张勇教授以“心血管疾病非编码RNA药物转化研究”为题,总结了非编码RN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关键作用及其成药性的前景与挑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陈旻教授以“靶向盐皮质激素受体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解析”为题,介绍了靶向盐皮质激素受体过度活化作为糖尿病肾病治疗靶点的重要意义,并总结了非奈利酮的临床研究结果。浙江大学杨波教授就“干预肿瘤免疫检查点蛋白PD-L1的药物再发现研究”展开汇报,为快速临床转化、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方向。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高召兵教授围绕“离子通道药物研发探索”,分享了课题组在离子通道药物新靶点、潜在活性分子的发现和确证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俊霞教授以“克罗恩病抗TNF治疗失败后如何选择转换治疗方案”为题,从临床医生角度,结合临床案例详细分析了药物转换治疗方案的选择策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吕晓菊教授就“抗菌药物临床药理研究与合理应用”主题分享了华西经验,为全国各地临床药理所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中南大学艾可龙教授就“操控ROS的纳米药物消除抗癌药物毒性”主题对纳米药物治疗效果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多学科交叉与未来制剂”分论坛由崔一民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阳国平教授、南昌大学药学院夏春华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韩晓红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马光辉院士为分论坛致辞,马院士指出创新制剂开发领域潜力巨大,通过多学科融合,运用新兴的技术手段,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发新型制剂和药物递送系统,改善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提升精准靶向递送效率,提高患者用药的顺应性,是提升我国新药研发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过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崔一民教授团队共同搭建了未来制剂研发和评价中心,也正是为了面向这些未来可能走到临床的新型制剂,从一开始就从临床应用、监管、审评审批角度出发来设计和研究。北京大学药学院张强教授以“纳米药物制剂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为题,概述纳米药物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并对近期工作成果进行了分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魏炜教授围绕“面向临床转化的仿生剂型工程”主题,全面剖析创新剂型转化成功率低的原因以及强调仿生剂型工程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作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苟马玲教授在“3D打印与细胞药物递送”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基于数字光处理的医学3D打印技术研究,为细胞制剂及细胞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孟幻教授以“纳米生物界面认知突破推动创新 纳米药物的基础和转化研究”为题详细介绍了纳米药物与分子药物作用模式,对纳米生物界面的认知突破利于推动创新纳米药物等基础和转化研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刘颖教授围绕“纳米药物安全性评价”介绍了目前纳米药物安全评价面临的问题或挑战,并对首次建立的现实复杂体系中纳米材料的分离、表征和安全性评价的分析方法做了重点介绍。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聂舟教授以“基于核酸纳米结构的受体调控技术及细胞治疗应用”为题详细介绍了如何实现受体改造用于人为定制细胞趋向性。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林志强教授以“抗病毒纳米材料应用基础研究”为题,报告了抗病毒纳米材料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问题策略机制等。四川普锐特药业有限公司侯曙光教授围绕“吸入制剂研发的挑战与策略”全面介绍了吸入药物制剂的药械组合产品属性,为努力实现吸入制剂国产化指明了方向。

“干细胞药物研发的机遇和挑战”分论坛由中关村玖泰药物临床试验技术创新联盟曹彩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方翼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秦大江研究员和中山大学药学院钟国平教授主持。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院士为分论坛致辞,王院士对广大临床药理研究者近年来做出的贡献予以充分肯定,并对广大青年同仁未来从事干细胞药物研发表示殷切期许。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孟淑芳研究员以“干细胞的质量控制”为题进行报告,全面总结了干细胞药物的质量分析要点,并对热点问题展开探讨。西湖大学裴端卿教授围绕“Regeneration of Human Segmentation Clock by
Reprogramming”,展望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的创新与未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赵翔宇教授就“羊膜上皮干细胞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展开报告,深度解析羊膜上皮干细胞的特性以及应用前景。北京大学王凯教授以“干细胞与血管类器官”为题,展示当前国际前端研究成果并作深入剖析。武汉睿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MO蔡萌博士和南京艾尔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小燕博士分别以“多巴胺能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前研究”和“心脏再生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为主题,展示当前研究进展、分享商业化技术难点。最后硕士研究生胡丁元同学基于“针对BCMAb靶点的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性、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的荟萃分析,探讨了干细胞治疗的机遇与挑战。

青年学术论坛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昭前教授、山东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赵维教授、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常艳教授、辉粒药业(苏州)有限公司许平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向倩教授主持,崔一民教授在致辞中以自身经历为借鉴,对各位青年学者提出了临床药理学“黄埔军?!钡钠诩接胧姑?。山东大学药学院赵维教授介绍了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药理学和建模模拟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分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华教授对其团队深耕多年的酒精相关性肝病的炎症免疫性损伤进行了汇报。哈尔滨医科大学杜伟杰教授则详细讨论了RNA修饰调控心衰发生新机制及药物防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毛小元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坚松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庞晓丛副研究员分别以“靶向铁死亡作为治疗癫痫脑损伤的新策略”、“基于内表型网络方法的抗AD药物重定位研究”和“靶向αvβ3的非RGD小分子药物发现及其在前列腺癌治疗领域的转化应用”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分享。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投稿59份,其中12份以电子壁报展示,并配有语音讲解,同时本次科普海报作品经由健康报“合理用药 中国行动”平台转载展示。获评优秀论文的安徽医科大学陈维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杨禹祺分别对各自的课题进展进行了汇报与交流。

本次大会来自临床药理学领域的杰出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聚焦新药研发领域重大科学前沿,聚力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新药研发与新药审评审批、未来制剂、干细胞药物研发等热点议题,分享前沿学术成果、深入交叉研讨新知。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学专委会将肩负使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推动我国临床药理学事业的长足进步,为实现“健康中国”和2035远景目标攻坚克难,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