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附近100元4小时电话或微信_大学生空降平台,24小时全国空降可约,全国楼凤约平台

中国药理学会
会员中心 | 联系我们
 
首页

参加“Experimental Biology 2017”会议有感

来源:中国药理学会网     字号:[] [] []    打印
 

参加“Experimental Biology 2017”会议有感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黄晏

2017年美国实验生物学年会(Experimental Biology 2017, EB 2017)于422 -26日在芝加哥召开。该会由美国药理学和实验治疗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ASPET)、美国解剖学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natomists,AAA)、美国生理学会(American Physiological Society,APS)、 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ASBMB)、美国病理研究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Investigative PathologyASIP)和美国营养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Nutrition,ASN6个学会联合举办。EB会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会议,内容丰富、水平高,有众多国际著名科学家参会并学术报告,已成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著名的品牌学术会议,具有很大的学术影响力。本次会议吸引了全世界1.4万多名代表和相关厂商参加,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学术盛宴。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大会,这也是我第一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感受良多、收获很大。

大会开幕前,我随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祥研究员参加了中国药理学会与ASPET关于举办第二届中美双边药理学学术会议的筹备会。参加该会的还有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李学军教授、中国药理学会副秘书长周文霞研究员、中国药理学会北美分会理事张汉霆教授和李俊旭教授,ASPET参加该会的有前任主席Ken E. ThummelPast President,2015–2016)、前任主席David R. Sibley Past President,2016–2017)、现任主席John D. SchuetzPresident,2017–2018)、候任主席Edward T. MorganPresident-Elect,20182019)和行政总监Judith SiuciakEx Officio Executive Officer)。双方就2017第二届中美双边药理学学术会议相关事宜的进行了细致的讨论,确定该会于2017112-5日在中国杭州市举办。为相互了解和学习对方在药理学研究及新药研发领域的优势和长处,提高学术交流的效益,经研究讨论决定此次会议设立了两个主题,一是分子药理学与新药发现,二是天然药物药理学与临床应用。分子药理学专题由美方推荐一名专家做主旨报告,双方各推荐3名专家做专题报告;天然药物专题由中方推荐一名专家做主旨报告,双方各推荐3名专家做专题报告,随后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研讨。此外,为鼓励青年学者创新、成才,会议还专门设立了青年学者论坛,双方各推荐5名青年学者就上述两个专题做学术报告,并成立由双方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进行优秀论文评选。此后我了解到,中国药理学会与ASPET商定了上述两个会议主题是为配合我国新药研发的需求、配合“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药理学研究和新药研发的水平。通过参加此次讨论会,我感受到双方对此次会议的高度重视,ASPET对中国药理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十分关注,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中国药理学会在国际药理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此外,双方在讨论中认真、细致的态度和作风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相信中美双边药理学术会议必将是一个十分成功、卓有成效的会议,不仅将进一步促进中美药理学研究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也将对我国药理学研究及新药研发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筹备会参会人员合影(自左向右依次为:Ken E. Thummel、Edward T. Morgan、John D. Schuetz、Judith SiuciakDavid R. Sibley、张永祥、李学军、李峻旭、周文霞、张汉霆)


作为主要从事阿尔兹海默?。?/span>Alzheimer’s DiseaseAD)相关药物研发的一线科研人员,本次会议主要关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报告和壁报交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AD已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AD首次报道至今已逾100年,但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当前所有的AD治疗药物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神经元丢失是AD的三大病理变化之一,由于神经元是不可再生型细胞,当神经元丢失达到一定程度脑功能的恢复就很困难。因此,当前学者普遍认为AD早期治疗或干预是更有效的手段。此外,AD发病机制复杂,多靶点调节可能要优于单靶点?;诙喟械愕鹘诤驮缙诟稍さ牟呗裕颐鞘笛槭铱沽讼喙氐氖笛檠芯?。在AD早期诊断方面,我们开展了基于外周血循环microRNA作为AD早期诊断或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诊断标志物的研究;为了能在动物水平进行防治MCI的药物筛选评价,我们提出了联合应用行为学和LTP对动物模型的MCI进行界定,这为相关药物研发和机制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药物研究方面,鉴于中药多靶点作用的特点我们开展了来源于中药经典方剂六味地黄汤的活性成分群LW-AFC防治AD的药效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LW-AFC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调节“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网络”实现对AD模型动物认知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改善作用;在靶标研究方面,我们研究了调节NMDA受体亚型平衡对AD模型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增强GluN2A功能和抑制GluN2B功能恢复NMDA受体亚型功能平衡可能是治疗AD的一个潜在策略。本次会议,我们就基于外周血循环microRNA作为AD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研究(The study of circulating biomarker panels in early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和NMDA受体亚型功能平衡调节的研究(Modulating the balance of synaptic and extrasynaptic NMDA receptors (NMDARs) shows priority over non-selective NMDAR antagonists against beta-amyloid induced neurotoxicity)参加了壁报交流。壁报展示期间,我们的研究吸引了大量参会者的兴趣,并和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进一步激发了我对科研的热情和兴趣。



参加壁报交流,向会议代表介绍我们的研究结果


EB会议的学术报告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药物靶标发现、药物筛选评价、药物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论文发表等均有涉及。本次会议期间我主要关注了药理学方面的前沿动态。GPCR是药物作用的重要靶点,随着近年来GPCR新结构的确认,为相关新药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ASPET主席David Sibley主持了GPCR相关专题报告:Leveraging New Paradigms for GPCR Drug Discovery。该专题就GPCR的结构、信号通路、化学生物和计算生物物理学以及如何利用基础研究的成果进行药物研发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讨论,使我对GPCR及相关药物的研发有了更深的认识。针对人口老龄化及老龄化带来的认知功能衰退,本次会议也设置了相关专题:Behavioral Models of Age-related Cognitive Decline。该专题针对正常衰老与痴呆大脑的差异和相关药物研发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讨论,对我们建立AD及老化相关认知衰退相关的动物模型和药物筛选评价很有启发。此外,一些新的技术和理念也为药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常规的肿瘤药物筛选是采用的2维培养,这与体内肿瘤的生长环境等差异很大。因此,构建3维肿瘤模型可更加精确的模拟肿瘤,这对使得药物的筛选和评价更为有效。大会针对这个问题也开设了相关专题:3-D Biology in Cancer Pharmacology - Is Flat Biology Dead? 我自己虽然不从事肿瘤相关研究,但是这也给我很大启发,比如神经系统的药物评价很多也是采用体外培养细胞进行,这与神经系统真实的环境和神经连接有着很大差异,那么建立更接近在体条件下的筛选模型和体系将会促进神经系统药物的研发。专题报告结束后有一个综合讨论(panel discussion)是EB会议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届时所有报告人都到讲台就坐,与参会代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感觉这种讨论方式效果很好,对于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有更充分的时间提问和讨论,值得借鉴。


专题报告后进行综合讨论


许多华裔科学家和留学生也参加了此次EB会议。为广泛联系中国海外学者,促进中国药理学会北美分会的发展与学术交流,会议期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张汉霆教授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李峻旭教授专门组织了一次中国药理学会参会代表与旅美华裔学者和留学生的座谈会?;嵋橛烧藕忽淌谥鞒?,大家自我介绍、相互认识后,张永祥研究员代表中国药理学会作了简短发言,介绍了中国药理学研究和新药研发的情况,以及中国药理学会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对中国药理学会北美分会成立后所做出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期望广大海外学子踊跃加入中国药理学会北美分会、积极参加中国药理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投身我国药理学研究和新药研发活动等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促进中国药理学会与ASPET等国际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我国药理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随后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会场气氛十分热烈、亲切,使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他乡遇故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受。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大家还意犹未尽,都期待着再次相聚。

参加座谈会人员合影


芝加哥时间426日(北京时间427日)会议圆满闭幕,我们也踏上回国的旅途。这些天来我一直在细细回味参加此次会议的经历,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这些收获不单单是学术方面的,还有在工作作风、处事方式、与人交流,乃至事业心、人生观等许多方面对我都有很深触动和启发。我希望自己将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能在药理学研究中做出成绩,也期望自己能为中国药理学会的建设与发展、为我国药理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药理学会
京ICP备18017554号-2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922号
1999-2024 中国药理学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纬路甲2号
邮政编码:100050
友情链接

中国药理学会 微信二维码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