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和分子药理学学科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融入,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也深入到分子水平,使原属于药理学的概念,或只被药理学家应用和发展的学说,成为现代生物医学科学的极为重要的带有根本意义的理论。
我国的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原名生化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于1987年在生化药理学家周廷冲、池志强院士倡导下,成立了由朱秀媛、孫曼霁、丛铮、王崇铨、石琳、彭仁琇、何绍雄、顾振伦等21名教授组成的第一届生化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秀媛教授。1992年第四届生化药理学学术会议期间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生化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秀媛教授,委员27名。1997年第六届生化药理学学术会议期间组成了第三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秀媛教授,委员26名。2003年第八届生化药理学学术会议期间调整组成了第四届专业委员会,增添十多名活跃在科研教学一线的中青年委员,为学会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主任委员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王晓良教授,副主任委员是梁念慈、程桂芳和李学军教授, 委员41名。其间,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生化药理逐步进入到分子水平,因而在2004年申请更名,在中国科协同意后更名为“生化与分子药理”专业委员会。2012年的第十二届全国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期间换届组成了第五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李学军教授,副主任委员是陈晓光、胡刚、胡蓓教授,秘书长为汪晖教授,委员58名。2016年在中国药理学会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研讨会期间换届组成了第六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李学军教授,副主任委员是陈晓光、胡刚、胡蓓教授,秘书长为汪晖教授,委员80名.
2021年在线组织召开了中国药理学会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进行了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组成了第七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推选北京大学杨宝学教授为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刘培庆教授、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武汉大学汪晖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张勇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陈乃宏研究员、浙江中医药大学陈忠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胡刚教授和烟台大学傅风华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铁璐副教授为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赵芊副研究员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杨烨教授为副秘书长。现在以生化和分子药理专业委员会下属的委员以及相关研究团队已经成为我国药理学界重要的一支研究力量和队伍,并将在中国药理学的引领下,为新技术、新机制、新靶点以及新药的研究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