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是中国药理学会下属的二级学会,前身为“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根据我国中药药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中药药理与天然药物药理的交叉、交流与合作,经中国药理学会批准,于2014年10月将“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更名为“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国际药理学联合会(IUPHAR)传统药物与天然药物药理学分会主席张永祥教授作为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 历史回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药理学会为团结和组织全国中药药理工作者,引导中药药理学术的健康发展,在中国药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我国著名药理学家、中国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的奠基人周金黄教授的带领和推动下,经王建华教授、刘干中教授等中药药理学前辈的共同努力,于1985年10月成立了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为中国药理学会最早成立的专业委员会之一。王建华教授任首届主任委员,周金黄教授任顾问。学会的目标是推动中药药理学发展,团结中药药理学家共同推动中药药理学的进步,推动中医药研究走向世界。在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历程中,历届委员、常务委员、主任和副主任委员们团结一致、恪尽职守、积极努力,为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的交叉和融合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态势,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不论从思路还是方法上均出现了相互依赖、相互借鉴的特点。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传统药物和天然药物在治疗复杂疾病中的优势和特色逐渐显现,因此传统药物或天然药物药理学研究备受重视,而中国因在以中药为代表的传统药物和天然药物药理学研究领域所具有的明显特色和优势,在国际药理学领域的地位逐渐提升。以促进世界范围内传统药物和天然药物药理学学术研究和交流为主要宗旨的国际药理学联合会(IUPHAR)天然药物药理学分会于2006年成立。为了加强中药药理与天然药物药理的交叉、交流与合作,更好地与IUPHAR天然药物药理分会对接与交流,根据中国科协意见和我国中药药理学科发展的需要,经总会批准,2014年10月将“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更名为“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
2. 主要学术交流、出版专业丛书及人才培养活动
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近三十年来,在中国药理学会的领导下,在广大委员和会员的积极支持下,在开展学术交流、创办学术期刊、出版专业丛书和专著、组织技术培训及促进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委员会始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学发展需要,以促进我国中药药理学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为己任,对我国中药药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1)学术交流:从1985年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坚持约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性中药药理学术交流会,截止2014年10月已举办了十一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交流会,每次参会代表均在200-300名左右,是我国中药药理学工作者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也成为了我国青年中药药理学工作者学习成长的重要舞台,是中国药理学会的重要系列品牌学术会议之一。各次会议情况如下:
时间
|
地点
|
会议名称
|
1985年10月
|
重庆市
|
首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
|
1987年9月
|
沈阳市
|
第二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
|
1989年8月
|
兰州市
|
第三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
|
1992年8月
|
北京市
|
第四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
|
1995年11月
|
重庆市
|
第五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
|
1998年9月
|
南昌市
|
第六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
|
2000年10月
|
西安市
|
第七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
|
2002年10月
|
广州市
|
第八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
|
2005年11月
|
广州市
|
第九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
|
2007年10月
|
成都市
|
第十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
|
2010年10月
|
咸阳市
|
第十一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
|
每届会议会评选出10篇左右青年优秀论文,当年的青年优秀论文获得者中很多成长为各单位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或学术带人,有的成为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该会议为中国中药药理学事业的发展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2)专业丛书和学术刊物: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出版了多种有影响的中药药理专业丛书和学术刊物。自1992年起,在周金黄教授的积极倡导和努力践行之下,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建立了编写并出版“中药基础和临床研究丛书”的制度,开始编撰出版《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丛书,迄今已出版7册。出版的丛书列表如下所示:
主编
|
书名
|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
周金黄,刘干中
|
《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第一册)》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8月
|
周金黄,王建华
|
《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第二册)》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10月
|
周金黄,王建华
|
《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第三册)》
|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5年9月
|
周金黄,王建华
|
《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第四册)》
|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
王建华,张永祥
|
《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第五册)》
|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
|
王建华,张永祥
|
《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第六册)》
|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
王建华,张永祥,周文霞
|
《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第七册)》
|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6月
|
该套丛书的内容涵盖中药药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中药创新药物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药理基础新技术和新成果、中药临床研究等多个方面,综述中药药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记录了我国中药药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不但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而且汇集成为了一部中药药理的研究史,在中药药理基础、临床和中药制药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周金黄教授1996年发表在该丛书《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第四册)》上的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五结合”学术思想(即基础与临床结合、复方和单味药结合、药理和化学结合、中西医结合、研究与开发结合)迄今仍在中药药理学研究和新药开发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吨幸┮├碛肓俅病肥亲ㄒ滴被岢邪斓淖ㄒ敌匝蹩铮谥芙鸹平淌?、王建华教授、刘干中教授等前辈的积极倡导和努力之下,于1985年初创刊,由邓文龙教授负责筹办。至2014年10月,《中药药理学临床》共出版30卷172期,为广大中药药理研究人员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3)人才培养:为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热爱中药药理研究和事业,为中国中药药理学事业培养和储备后备人才,1989年,周金黄教授将自己一生勤俭生活节省的四万余元积蓄无私捐献给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设立了“周金黄中药研究奖励基金”。1997年,88岁高龄的周金黄教授又立下遗嘱,将积攒的五万元捐赠给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学专业委员会,用于奖励在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和中药开发研究中做出成绩的优秀青年工作者。在周金黄教授毕生追求和献身科学事业高贵品质的感召之下,大批支持中药药理发展的有识之士慷慨解囊,也纷纷向该基金捐款。该基金的设立,有力地促进了中药药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培养了一支跨学科的研究队伍。
3.现任专业委员会组成
名誉主任委员:邓文龙
主任委员:张永祥
副主任委员:(12名,以姓氏拼音为序)
杜冠华、高秀梅、胡刚、季宇彬、刘建勋、吕圭源、孙晓波、吴春福、萧伟、余林中、赵军宁、周文霞
常务委员:(29名,以姓氏拼音为序)
陈乃宏、戴敏、杜力军、韩玲、侯建平、黄河清、姜志宏、李林、李学军、林鸽、苗明三、石京山、斯拉甫•艾白、孙鹤、孙建宁、孙蓉、王一涛、肖洪彬、徐宏喜、徐强、薛云丽、杨奎、詹华强、张丹参、张磊、张艳军、张永鹤、周黎明、朱晓新
委员:(64名,以姓氏拼音为序)
毕明刚、卞慧敏、曹春雨、曾嵘、常艳、陈兰英、陈素红、程嘉艺、杜群、方步武、傅风华、耿美玉、顾政一、黄仁彬、黄熙、蒋宁、康永、李东晓、李建生、李廷利、连晓媛、林青、刘浩、刘俊田、陆茵、孟宪丽、穆静、倪峰、倪依东、聂红、聂克、潘建春、彭军、彭康、齐云、秦雪梅、任远、荣向路、申竹芳、沈丽霞、时京珍、孙芳云、孙学刚、王丹巧、王平、王奇、王鑫国、王月华、文磊、徐惠波、续洁琨、杨洪军、杨勇、叶祖光、张大方、张恩户、张兰、张维库、张小丽、张永健、张勇慧
秘书长:周文霞
副秘书长:蒋宁 王月华
4.联系方式
挂靠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27号,邮编100850
电子邮箱: tcmpharm@163.com,电 话:010-66930624
联 系 人:蒋宁